Latest

再见,2020

再见,2020

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无数平凡英雄挺身而出,用他们的智慧、力量与身躯筑成一道道新的长城。这一年埋葬了远方的灯塔和无数向往灯塔的追光者,他们无视苍穹巨变与人间疾苦,他们在嘲笑与癫狂中走向穷途末路。这一年实属不易,许多人和事物在这一年成为我们的记忆,永远留在了过去;许多人和事物成为我们的榜样,为我们所追随和学习。没有哪一年如今年这般光怪陆离、匪夷所思,也没有哪一年如今年这般转瞬即逝,却又能让人们回看一年之种种时备有罄竹难书之感。再见,2020;你好,2021。 ※   ※   ※ 在海上 / 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 / 万颗的明星![1] ※   ※   ※ 2020 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便是新冠疫情的大爆发。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却是一种白天鹅事件。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纳西姆·塔勒布为「白天鹅事件」做了明确定义:确定性极高且最终会发生的事[1]。的确,无论是 WHO、WEF[2]、CEPI[3] 还是比尔·盖茨等个人都多次警示人们爆发大流感的风险[4]

By alexinea
社区的责任与挑战

社区的责任与挑战

这是一篇聊社区的责任与挑战的文章,尽管发表在「茶叨」公众号,主要讲的却是 .NET Core Community 的故事,是接下来两个月社区系列文章的总起——在接下来两个月中,我将在「茶叨」公众号中启用「茶有聊」专题,与大家聊一聊我认为的社区,并在「NCC 开源社区」公众号中发表多篇《NCC Story》,与大家分享社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一路走来背后的故事。 2020 年是个魔幻年份,好多我们不曾料到的东西在这年里集中出现,对于 NCC 来说也是如此。作为这一系列文章的总起,让我们从头开始认识一下 NCC 吧。 NCC 全称 .NET Core Community,是一个以 .NET 为主要技术栈的开源技术社区,她是民间自发成立的非官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区,她是由 5 位联合发起人发起、近百名 .NET

By alexinea
战疫(八):降旗,是为前进作序

战疫(八):降旗,是为前进作序

春天,万物复苏,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这个国家正从停滞中逐渐恢复活力。 清明,这个节气与节日同名的特殊日子,国家公祭日,共和国为牺牲在抗疫的烈士们和因新冠失去生命的全体同胞降旗志哀。 这三分钟的默哀,如同三千年之久,自元月至今的种种回忆化作千丝万缕道思绪萦绕在心田,那有名与无名的逝去者们在冥冥间与我们交融,悲其所悲,忧其所忧,叹其所叹。 这三分钟的默哀,又如三秒般短暂,我们低下头颅,肩上承载着逝去者们的生命之重;倏而又仰起头,迎着阳光,必不负逝去者们的遗愿,使这腌臜病毒肆虐的每一寸土地重复昔日的繁华。 这三分钟的默哀,浓缩了我们三个月来的所有情绪。我们曾经忐忑不安,曾经怀疑而悲愤,曾经误解过、理解过与谅解过。曾经因为一条微博求助而愤怒又怜悯,曾经因为口罩被截胡而痛骂大理没道理,曾经因为谣言的此起彼伏而自发科普与辟谣。 我们曾在微信群中相互交流防疫经验,交换稀缺的防疫物资的购买链接。我们真相与谣言之间寻觅着有用信息,并挺身而出对谣言说不。我们共同对抗阴谋论者们的嚣张,并拒绝与极左分子为伍。我们共同粉碎媚外美分们的虚伪,并对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这是个混乱的年代,信息洪流冲刷着我们的

By alexinea
战疫(七):新冠病毒的名称与其它

战疫(七):新冠病毒的名称与其它

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正式将新冠病毒(2019-nCoV)命名为 SARS-CoV-2 [1],这一名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将新冠病毒取这个名字是对中国的抹黑(2003年非典病毒叫做 SARS),也有人强烈建议要求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改名,当然也有人强调不要对 SARS-CoV-2 污名化。 本文所列的关于病毒命名的信息,均为研究人员基于自身专业和研究进行的观点,因此它们可能相互矛盾或与随后的研究新发现不一致。本文试图将这些信息索引起来,以资各位读者自行参考。 1、 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在当日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在国家卫健委官网中明确表示,这是“暂命名事宜通知”。 2、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初将新病毒临时命名为 2019-nCoV,并于2020年2月11日将 2019-nCoV 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即「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

By alexinea
《偷窥者》:关于隐私、便利与安全

《偷窥者》:关于隐私、便利与安全

这两年可谓是「法医秦明」这一大 IP 的丰收年,先是同名网剧的热播,随后是同名电影相继开拍,最近还能看到几部质量一般的网大上线。法医秦明火热的那段日子(大约三四年前的样子)正好是推理作品改编为网剧/电视剧上推理探案作品的一波热潮,以至于从未涉足写作的江宁婆婆也出了本《江宁探案集》,讲述了民国李英雄探事社的王江宁的冒险故事。 与紫金陈《追踪师》中专业人员协助警方,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追踪,最终追出真相的设计不同,法医秦明的《偷窥者》是从一个法医的视角去观察案件,因此会显得更为细腻和真实,而法医的视角也足够新鲜,鲜有同类作品能与真实身份便是法医的秦明本人相媲美。 《偷窥者》主线剧情讲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自学成才的网络高手丁某响和洗碗工陶某花结婚后因生活琐事争吵,因命根子被陶某花踢中而心生障碍,从此不举。后来丁某响无意中发现自己在偷窥其他女性时性功能能恢复正常,从此走上不归路。 《偷窥者》与《追踪师》两本书的出版,以及更早些时候的美剧《尾行者》,无不都在告诉我们这么一个事实: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便捷,但同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烦恼。如果我们不对此作

By alexinea
战疫(六):新冠病毒可能的过去与未来

战疫(六):新冠病毒可能的过去与未来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进入华南市场,并恰好在 2019 年引爆神州大地的?这个问题似乎能成为广大阴谋论者们集体兴奋的话题,能让各种匪夷所思的故事以各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蹦到我们面前……对不起,本文并不是什么阴谋论故事的复述,如果你怀着这种奇怪心理来猎奇的话,本文或许不会合你口味。 本文所列的有关新冠病毒(SARS-CoV-2)的过去与未来,均为研究人员基于自身专业和研究进行的判断,因此它们属于诸多可能中的一种,也许前后亦存在矛盾,并非最终定论。本文将这些信息索引起来,以资各位读者自行参考。 1、 2020年2月21日,由中科院西双版热带植物园、韶关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等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于 ChinaVix 的论文[1]介绍了他们的新发现,指出华南海鲜市场可能并不是新冠病毒传播给人类的源头地。 研究人员于2月12日从一个名为 GISAID EpiFlu 的国际流感病毒数据共享平台中提取了 93个新冠病毒完整基因并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求探索病毒在过去 2 个月中的演化和人传人的信息。这93个病毒基因样本分

By alexinea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不言而喻是你我

《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不言而喻是你我

如果说此刻有什么东西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那毫无疑问,答案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应用。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但真正得到突飞猛进发展还是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间,人工智能成为政府眼中的某种未来而加以扶持,各行各业的决策者们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希望通过这种技术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甚至于人工智能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战场之一。 杰夫·科尔文在《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Humans Are Underrated: What High Achievers Know That Brilliant Machines Never Will)一书中提出一个疑问——当机器越来越聪明,我们如何成为不被机器替代的少数人?人工智能使得机器越发聪明,越发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相关,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我们的饭碗,怪不得马云先生曾作出「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这样的判断。 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去思考「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样的工作不会被机器替代」,而是先从更宏大的视角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工作会被取代——与这个问题相对应的另外两个问题是:

By alexinea
再见,2019

年刊

再见,2019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普通的年份了。这一年,万事万物仿佛都正按它们预设的轨道前进,无法挣脱既定命运的束缚,选择成为一种奢侈,身后的压力迫使我们加速前进——在给我们铺设的轨道上——仿佛我们都是有这人设限制的故事中的配角,不带主角光环,却时时刻刻被用来衬托主角的「伟光正」……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平凡的年份了。没有太多的好消息,也没有太多的坏消息,无悲无喜,无殇无悦。这一年过得很是匆忙,年初到年末,时间就像被偷走,仿佛我在昨天才刚搁笔写罢二〇一八年的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年注定是过渡的一年;但从更恢弘的尺度看待这一年,却又注定了这一年将是转折的一年。互联网行业自寒冬走向深冬,一切百废待兴;华为遭遇包围并主动发起多次反围剿……这一年之所以「匆忙」,是因为发生了太多的重要事件,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足够大书,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宏大叙事的素材,成为市井小民们津津乐道的极佳聊资。 我们来到了这「普通」的年份,看到了「平凡」的故事,记录下彼此的「匆忙」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十年前,当成龙站立在人民大会堂的屋顶上,用那特有的港普唱出这首《

By alexinea
朦胧深处的楼

关于爱情

朦胧深处的楼

朦胧又迷离的世界里,那一幕又出现在了我的视界中,相似的场景,相似的角度,相似的楼。这座楼源自于我的记忆,源自我求学时代里难忘的那些教学楼,它们或单独、或相互融合出现在我的视界内,在朦胧中浮现,在迷离中退散。 01/ 我的小学位于繁华的市中心,紧挨上海体育馆。据长辈们说,那里时常会有大量的男男女女经过,但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小学却是闹中取静,小学门前的两车道的马路更是鲜有汽车往来。十多年来,小学的变化巨大,曾经的校门已然不存,东侧尖顶平房式样的附属工坊消失殆尽,水泥的操场和爬满爬山虎的西侧楼墙变得整洁万分——就像哈士奇面前的果盘一样——就连学校的名称都不再如故。 学校西侧的宝通大楼据说前后有两任老板因资金短缺而跳楼,又据说第二任老板在盘下大楼后还斥资为我的学校做了医美——将水泥的过道护栏换成了金属护栏——这也是我害怕从护栏缝隙里掉下的源头。直至世博会之前,这座烂尾的宝通大楼才得以以飞洲国际的身份重出江湖。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学校那座老式的「U」型主楼。楼的凹面朝南,原先的老校门位于西侧楼前,门外是条弄堂,每天我们都在此排队,等待学校开门。 小学时代的主楼在我的朦胧世界中更多地是以从

By alexinea
变幻着阴影的路

关于爱情

变幻着阴影的路

这是一条原始的路,坑洼的路面,碎石布满。我记忆中的这条路是如此冷清,无论春夏秋冬都鲜有人途径,而我却对这条路的每一个坑洼和每一块碎石了如指掌,我与这条路相伴多年。 小路穿河而过,路上有桥,桥无护栏。余独在一人高的灌木与不远处高大树木间行走,稍不留神便能走上桥,两侧的绿色徒然消失,身边换作汩汩水声。河并不清澈,甚至不知几时起,这条河变成了一汪死水,水声换做了阵阵异味,偶尔出现的在河边捞鱼虫的中年男子们的次数也越发稀疏。 穿过河,复行十几步,边有一个联防站。联防站的门口常年停着两辆标有编号的助动车,正门上方是一盏昏睡着的灯,门边两侧偶尔会铺晒些东西。这盏灯是是这小路上唯一的灯,每当我深夜行走在这漆黑的小路上时,心中暗暗算计着脚下的坑洼,远处被树枝遮挡而时隐时现的昏暗的灯使我知晓前进的方向。 当瓢泼大雨或台风天气来临时,路面的坑洼被泥水填平,落叶遮掩了碎石,树枝在风中摇摆,沙沙作响,仿佛在抱怨这糟糕到疯狂的天气让它们掉落了许多头发。雨天时,小路两旁绿化丛中的休闲小道是绝然不可走的。虽说是休闲小道,那也只是为了有别于坑洼不平的小路而言。这蜿蜒曲折的小道以鹅卵石铺成,约摸半米宽,年久失修。

By alexinea
再见,2018

年刊

再见,2018

再过几个小时,二〇一八年就将进入历史,成为人们的记忆中的过去和日记里的往昔;发生在这一年中的故事将成为一个个历史转折点,如过去那些重要节点年一般,成为无数部纪录片的素材,为后世所怀念与点评。 二〇一八是彼时代的终结之年,亦是新时代的起始之年。 这一年,代表着过去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接一个走入历史,我们在反复惆怅和追忆中反反复复感慨,世间再无他或她,岁月虽摧毁了他们的身躯,但他们的精神、意义或成果终将在人类前进的历史长河中绚烂,直至时间尽头。 群星陨落,彼时代已然终结,黄昏骤降。现在是新时代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当世界上两个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超限摩擦时,这种巨无霸之间的竞争同样影响了我们无数数平凡的人们。我们看着腐朽的老大帝国一次又一次刷新我们认知底线,我们在这轮经济转型的寒冬阵痛中瑟瑟发抖,我们惜别那些在裁员的浪潮中垂头归乡的同伴,不知何时会步后尘。当国家有难时,个体的我们焉能躲避,惟有共克时艰耳。家国天下。 二〇一八对我而言意义同样不凡,这一年我和我周遭的人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雄心壮志在杯酒后释了兵权,曾经的壮志凌云在露骨的现实面前经不起弹指一击,那些

By alexinea
有关茶、咖啡、头发、睡眠与记忆

文章

有关茶、咖啡、头发、睡眠与记忆

上一篇文章发表后,有读者反应说魏风华老师并没有在医院中照顾亲人。我顿时一惊,仔细回想阅读《抗日战争的细节》第四卷时的场景,发现确实搞混了两本书的作者。当时与《抗日战争的细节》第四卷一同阅读的是黄治军老师的《晚清最后十八年》第四卷。真实的情况是黄治军老师是在医院照顾大兄间隙完成了《晚清最后十八年》前两卷。由于睡眠不足所导致的记忆偏差将两位老师的故事搞混,本文便由此话题展开。

By alexinea
社区 07:社区的去中心化

视野

社区 07:社区的去中心化

如果你看到这个标题便莫名兴奋的话,那么很抱歉,社区的去中心化真的跟区块链没关系,跟代币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社区的去中心化在于弱化管理团队的作用,增强所有社区建设参与者的作用。 GitHub 的社区去中心化做得非常彻底,若非触犯法律或社区规范,GitHub 的社区管理者的存在感几乎为零。日常中,GitHub 的主人翁是那些积极参与开源项目的企业和个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企业和个人圈粉的普通软件开发者。 社区是全体成员共建的社区,全体成员是社区的共同建设者。社区运营者没有资格和权利通过绑架社区成员去达成某些私有目的,否则会导致有形社区的分裂乃至更严重之事态。 同时也必须承认,在某些领域上,确实有存在大神和小白的。这不是天然的区别,在于术业有专攻。在某些领域,你比我强,而在另外某些领域,我比你强。笔者在此称呼大神为「社区上层存在」,将小白称为「社区普通存在」——注意,笔者在这里并没有将两者分着上下对立的两个阶级,只是根据专业水平开区别两者。 在社区的建设和运营中,需要避免刻意讨好「社区上层存在」,因为这样会导致「社区普通存在」的大量流失。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的质量由社区内存在的优质内容提供

By alexinea
《抗日战争的细节》:在风雨中永恒

阅读

《抗日战争的细节》:在风雨中永恒

魏风华的《抗日战争的细节》带给我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抗战史。与抗日神剧侧重敌后游击战场不同,《抗日战争的细节》以抗战正面战场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规模宏大的一场场战役,书写了真实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于悲情与豪壮之间传颂中华儿女的不屈与顽强。当你问我今年最令我不能忘怀的是什么书,毫无疑问,此书首当其冲。 但豪壮与悲情不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唯一理由——事实上,这一理由还仅是附属——与其他有关抗战的书籍不同,魏风华的《抗日战争的细节》用不动声色的语言时时刻刻挑动着我的情绪,将史实与优美的语言结合,将历史零散的片段整合为一段段触目惊心的场面,令我如临其境,几多落泪。限于篇幅,我仅以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为例。 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战役,可以说是「举国之战」。这场发生在上海的战役将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军阀们拧到一起,无论有多么龌龊的矛盾和不满,外敌当前一切以民族为重,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向上海挺进,驱逐日寇,支援上海。 淞沪会战同时也是中日双方牺牲最惨重的一次。高晓松在《晓说》第三卷中在与雪峰山战役对比时称“真正打起来,打得最狠的,双方拼了命的,是淞沪会战” [4] 。他大致罗列了个数字,

By alexinea
社区 06:社区的裂变与割裂

视野

社区 06:社区的裂变与割裂

在我看来,社区的裂变和割裂都是贬义词。 再一次,我们做一个前置假设。如果你同意笔者关于「社群」几乎等价于「社区」,那么就相当于同意作者将「社群的裂变」与「社区的裂变」画上等号。 社区的裂变是一种套路化了的社区营销手段,通过机器人或人工的手法诱导你分享,只有分享(并在分享渠道内保持一段时间)后才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人为地抬高了社区的加入门槛),举一个例子,腾讯课堂内经常会有“老师”让你分享他的课程(保持若干小时并截图),作为回报赠送价值XXX的电子学习材料。 为什么要让社区快速裂变呢?社区的快速裂变本质上与追求高质量的社区背道而驰,人为地粗暴地把一个有形的完整社区分割成多个小组,利用资源的稀缺性诱导人们通过分享到朋友圈(一种廉价的快速地大量曝光的推广手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带来大量关注者),进而带来成交与转化的快速攀升。 社区的裂变带来了什么?你看看你的微信群,那么多标注着一群、二群……99群的后缀的群们,这些群能带给你什么?由于缺乏精益化的运营,这些群能带来的除了闲聊,就是一地鸡毛。 社区的运营从来不是轻松的活计——他是个体力活——假设你有100个群,你要和你的成员互动,你就得

By alexinea
社区 05:社区的运营

视野

社区 05:社区的运营

社区的重心体现在「人」,体现社区质量的是优质的「内容」,社区运营的本质之道,我认为应该是让「人」参与到「内容」当中去。 在评判一个社区健康的时候,首先是这个社区是否在一个可观的时间段内保持并提升其社区质量。这是首要的标准。然而判断社区健康与否的标准并非仅此一条,它还包括「人」的数量是否持续增长,「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保持上升趋势等。因此做好一个社区,还是在于「人」和「内容」,让「人」参与到「内容」当中。 小结一下,社区最重要的是内容,社区最核心的是人。 前文曾述,在社群和社区之间,隔着物欲、拜金和浮躁气氛。简而言之,当人们谈到社区时,可能会略带仪式感;而谈到社群,第一反应是……变现。前阵子互联网上充斥着教授人们如何社群变现的药贩子,在笔者看来这些药贩子是不是真的能教会别人社群变现未可知,但这些药贩子自身则践行者社群的变现,即——教授人们如何社群变现的社群本身践行着变现。于是,「社群」一词充满金钱的味道。

By alexinea
社区 04:社区的质量

视野

社区 04:社区的质量

社区的质量是社区的命脉,维持和提高社区的质量就是维持社区的健壮生命力。本篇将从以下四点简要聊聊社区的质量问题。 首先,社区的质量的维持和提高需要规避不必要的口号。在社群经济里有一种说法,叫做「吹牛逼必死」,这句话其实广泛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具象了的有形社区。尽管运营者通过一定的话术、方法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了某个信仰或目标而奋斗,但这种奋斗可能因不接地气而无法持久存续——就像是种庄稼的老农整天给土地施肥,但他其实并没有播种——这种例子贯穿于 O2O 和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直至今日,当年靠谱的大哥们事业越做越大,而剩下的大多数社区则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 其次,优秀的社区必然是易于走心的社区,因为某个人输出了优质的内容而产生结交之心,因为某位前辈的技术而不由生出钦慕之感。当然,走心也意味着可能因某些事情而使自己或对方产生伤害。但无论如何,走心是一个社区走向高质量的必然特点,它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强,可以由利害优先的连接(如想学对方手上的技术而进步、想靠对方身上的光芒镀金,等)转变为更近的朋友之间的关系。有关技术人的小圈子,笔者在第三篇中有所陈述,此外还将在本系列的第九篇、第十篇

By alexin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