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方法

2017-04-13 17:00:09 读书 1,064

世界上没有捷径,一切投机取巧的背后总暗藏陷阱和代价。因为这个世界终究是平衡的。学习方法的作用并不是让你去找到一条捷径,迅速抵达目的地;而是作为工具,让你在前进的道路上不绕路、不走远路。所以想着找到一条能走上成神之路、称为明日之马云马化腾的,都只能白日做做梦。

学习不是开车,可以找代驾,可以用滴滴。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去争取、不去刻苦,旁的人也是无可奈何的。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内部的动力来自于对梦想的执着核对目标的坚持,外部动力则来自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化压力为动力的本质在于能动性。因此学习终究是自己的事。

看书

有人说看书并不重要。

我不同意。

说看书不重要的人,只是未尝获得看书的红利罢了。

看书可以获得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专注地阅读一本书,他的大脑活跃程度和活跃区域跟他真实世界亲自经历时的程度与区域高度相似。换而言之,看书是真的可以身历其境的(专注力,浅薄,精进)。试想一下,在你看书的短短一个礼拜间,你一下子获得了作者多年的人生阅历,看书究竟重不重要?

这因为看书(尤其是看文学书)可使我们一下子获得别人的宝贵人生阅历,所以看书可以增强我们的移情能力(即「同理心」)。我们可以通过文学故事经历不同的人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世界,进而能在不同的境况下理解他人的感受。

专业书籍更不必说了。专业书籍往往比董一棒槌西一榔头的博客更具体系性,这类书可以让我们的脑海中勾勒出技术所涉及的脉络,让我们不被冰山一角所迷惑。

看书,不尽信书

书中有高圆圆,书中有李笑来。但更多的时候,你从书里读来的却是一条可怕的呆萌河豚鱼——血有毒,肉鲜美,河豚毒素药用价值高且经济性好。书不是真理的载体,不是美好世界的投影;写书的人更不一定是一个谦谦君子,也许作者更像是一个个「高育良」、「祁同伟」。所以我们看书却不能尽信书,要戴起金钟罩、穿上铁布衫,带着警惕、思考和批判的眼光去看书。

前几天张磊写了篇阶段感悟,他分享了他是如何警惕地带着思考地看书的。他说他会围绕某个主题买多本书,从多角度多方位来记忆、认知和理解。

他说:

因为每个作者的认知和思路不同,对同一问题表述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有助于我理解比较难理解的一些概念,同时,又能相互印证,其实还是发现有很多书,在同一个知识点,表述上有所欠缺或不一致的情况。

我们依旧可以使用河豚鱼来举例:
+ 《河豚鱼的去毒指南》教你如何去除河豚毒
+ 《河豚鱼的烹饪(蓝翔烹饪学院编)》教你怎么烹饪出比厦门海鲜更好吃的河豚鱼鲜
+ 《河豚鱼毒的科学萃取》介绍如何提取河豚毒素
+ 《河豚鱼:走向致富》告诉你河豚鱼毒的价值是每克十万元软妹币(国外每克四十万刀)……

书就像是河豚鱼,你要是不用批判的眼光看书,不去多本书相互比对、印证,一不小心就会烹出一锅剧毒河豚鱼汤,没谋成财却反害了卿卿性命……

人看书,要带着灵魂去看。看书丢魂,反被书戏弄。

尽看书,不如丢掉书

看百本书,不如走百里路。

有心的读者或许会发现,上一节中我们举的河豚鱼的例子很巧妙:1)去毒,是去除糟粕;2)烹饪,是提取精华;3)萃毒,是对整本书的心得小结;4)致富,就是回到现实世界,精华的部分付诸实践,糟粕的部分形成经验教训。

书籍是真实世界的精华的萃取,所以汲取了这些精华后需要回到真实世界里去消化。在实践中熟悉所学,印证所学,实践终究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主题阅读法

前文中张磊买书看书的学习方法,我称之为「主题阅读法」(在台湾也有人称之为「系統式讀書法」)。主题阅读法就是让某个战术方向的知识能较为成体系、成系统地被学会和掌握。

使用主题阅读法的人会惊喜地发现它的一个副产品:读书速度变快了。

在计算机领域中,多线程可以适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但开启过多的线程反而会增加线程切换成本、降低程序性能。在时间管理、项目管理等战役方向上均是如此,看书也不例外。同时间看多本书时,大脑在不同书之间切换需要一定的代价(调度成本),但在「主题学习中」这种代价其实是可以降低到很小的。举个例子,刘未鹏《暗时间》一书中《康托尔、哥德尔、图灵——永恒的黄金对角线》能与吉尔·多维克《计算进化史》中的《判定性问题与丘奇定理》遥相呼应,彼此相互印证。我在看着两篇的时候实际上是相互穿插着看的,甚至有几段是直接扫读,可见这种读书法的妙处。

主题阅读在实践中有一个技巧:第一遍先扫读,第二遍按需精读,第三遍重新开始回归扫读(这个方法大抵是受到了学姐平日里吐槽的影响)。如果你有时间,推荐看一下《如何看一本书》。

二刷时需要做到「精神集中、注意力有效转移和脑神经放松三种状态的最佳结合」(记忆专家教你最有效的读书法,陈光),因此夜深人静是理想的阅读时间。至于二刷的形式倒无甚所谓,可以串行阅读,也可以使用切片学习法。

为了三刷保证质量和速度,一刷和二刷时可用笔在书中做些笔记。笔记不可做的过于详尽,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思考略点一二,这些点滴会在二刷和三刷(乃至 N 刷)中让你快速提取相关知识,使知识在自己的脑海中逐渐条件化(人是如何学习的,约翰·D·布兰斯福特)。

最后,尝试主题阅读法的同学在买书时千万不要太聪明,做个傻子更好(技巧:如何用一年时间获得十年的经验,浩培强)。

时间管理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没有人会比其他人多出一秒钟来。在公平的时间的面前,人与人的差异就在于谁挤时间的本是更大、谁利用时间的效率更高了。为什么你总感觉自己「没有时间」呢(把时间当做朋友,李笑来)?时间不够是因为没能合理利用时间,于是能使人合理利用时间的工具——时间管理便成为许多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的一种选择。

我从十年前便开始了时间管理的实践,并参考了许多人的实践经验。最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最好的时间管理,就是别把时间花在管理时间上了

曾有一个博客主分享他的经验,说每天晚上会花半小时时间用于当天的时间审计工作。是不是觉得有一种走火入魔的感觉?是的,当年我看到这篇文章后(那是一个博客盛行的年代,原文地址已不可考),第一反应便是走火入魔。为了时间管理而去时间管理,吃饭限制时间,如厕限制时间,休息限制时间,机械刻板地把一天24小时全部安排妥帖,心满意得地完成一天的时间审计报告,该报告耗时四十八分之一天。

在我看来时间管理的本质在于对自我的管理,即便是番茄工作法,其本质依旧是自我管理,而自我管理的重点在于养成习惯。对我们年轻人来讲,自我管理就是三点:1)要有规划、2)提升见识、3)少玩游戏。围绕时间管理的方法与实践在网络上随处可见,本文不赘述。我想说的其实是下面四句话:

  1. 与其追求完美的时间管理,不如不去管理;
  2. 给自己一个计划,按照计划步步为营,完成一个勾掉一个;
  3. 如果你对自己的自控能力不甚自信,可以试试番茄法
  4. 如果你是拖延症患者,对不起,没救(我们要自学,张玳)。

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习惯」存在一个公式:暗示——>惯性行为——>奖励,这个公式就是我们所有的习惯所遵从的法则,是大脑里运行的习惯回路。生活中的饮食起居、工作、学习与人沟通等一切行为习惯都是按着这样的模式来运行,不要小看这个模型,它不仅影响这个你的生活和命运,而且在一个组织中威力更加巨大(习惯的力量,Charles Duhigg)。因此只要能用 GTD 工具来改变我们的惯性行为,并坚持 21 天(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采铜),让新的惯性行为形成我们新的习惯

请给自己一点信心,相信自己能改变不良习惯,相信自己可以把时间挤一挤,再挤一挤。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暗时间,刘未鹏),让你玩得不比别人少,走得却比别人远。

「T 形设计师」

在英国有一个概念叫做「T 形设计师」,不仅要对一个设计领域的规则有深入的了解,还要在广度上对其他设计领域的方法略知一二(乔纳森传,利恩德·卡尼)。T 形知识不仅在于设计领域,在任何领域都显得很重要——不光要有知识的深度,更要有知识的广度。本文「时间管理」一节中也指出过「提升见识」。

林纳斯在自述自己是如何走上成神之路时提到,他的乐趣在于「认识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数学的类似」(只是为了好玩,Linus Torvalds & David Diamond)。因为计算机和数学使林纳斯找到了乐趣,使他在成神的道路上越陷越深,才会给我们带来「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软件」Linux。这就是「大 T」的妙处。

吾辈一代码农,不能只识弯弓射大雕。不妨借鉴一下学姐,画画图,弹弹琴,找些新的兴趣爱好,让你的业余生活更加精彩,让你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dull boy(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

学会提问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提问时请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 静下心,整理一下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2. 如果是「What」型的问题,用 Google/StackOverflow/SegmentFault/Zhihu 寻找答案;
  3. 找一间空屋子,大声复述自己的问题,看看自己能否在复述中找到答案(橡皮鸭法)(高效能程序员的修炼,Jeff Atwood);
  4. 用「Given-When-Then」提炼出问题,反复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你的灯亮着吗,Donald C. Gause & Geraid M. Weinberg),给自己足够的思考;
  5. 最后,才是寻求别人的帮助。

切记,你如果理直气壮地找人帮忙,别人也会理直气壮地拒绝帮你。

学会笔记

张磊的 Java 学习笔记令我惊叹(可怜的张磊,又被我抓来了 23333)。即便我当年如何疯狂地做笔记,也没他这般疯狂。也许只有我初三时的政治笔记和化学笔记才能与之相抗衡吧。

笔记不是越多、越详细越好的。曾听过一个真实例子,日本一个女生每门课都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却在最后的升学考试中给考砸了。后来她跟一男生沟通时才发现,原来她只光顾着做一份漂亮的笔记,笔记做完了就认为大事完成,却忽略了要把这些知识记到脑子里了。

笔记是学习的补充材料,为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供提示或暗示。因此笔记因人而异,从没听说谁抄笔记能抄出一个状元郎来的。如今我的笔记就直接记在书上,每次重刷一遍图书时,这些笔记和划线能让我迅速定位重点,加深记忆,加快阅读。

笔记电子化、书籍脑图化则是另两种类型的笔记,前者是一本书的「干货」,后者是一本书的「经脉」。平时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重温一遍「干货」和「经脉」。

工具

学习当用好工具,切莫再犯「杀鸡用牛刀、杀牛用剪刀」的错误。

  • 我始终认为纸和笔是时间管理工具的最好载具,顶多备一个轻量级的 GTD 工具做提醒;
  • 能用钱解决的,就绝不浪费时间。与其花 50 美元买一个 50 分的软件,也别浪费时间去找满分软件的破解补丁(除非 50 分软件卖 100 美金,或破解补丁不必费吹灰之力便可得……);
  • Safari 是个好平台,等它打折促销时一定要订阅。与其苦等中文翻译版,不如先去一睹欧西鬼文;
  • 善用 Google 和 StackOverflow;
  • 离开了 GitHub 我就是一残废。

结尾

真正的努力,应该是一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又能时刻投入在当下和其中的自控力。而非内心烦躁焦虑,表面废寝忘食(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四川文艺出版社)。

学习方法并不普适,每一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仅适用于自己(正所谓各人修身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如果你觉得我吃饱了撑着,那请哈哈大笑而过;如果你觉得我言之有理,我们或可探讨一二。

我的心中有一颗星,万古当空,绚烂而不羁;我的心中有一片海,百川东聚,浑厚且不拘。

2 条评论

发布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