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inea

alexinea
再见,2019

年刊

再见,2019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普通的年份了。这一年,万事万物仿佛都正按它们预设的轨道前进,无法挣脱既定命运的束缚,选择成为一种奢侈,身后的压力迫使我们加速前进——在给我们铺设的轨道上——仿佛我们都是有这人设限制的故事中的配角,不带主角光环,却时时刻刻被用来衬托主角的「伟光正」……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平凡的年份了。没有太多的好消息,也没有太多的坏消息,无悲无喜,无殇无悦。这一年过得很是匆忙,年初到年末,时间就像被偷走,仿佛我在昨天才刚搁笔写罢二〇一八年的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年注定是过渡的一年;但从更恢弘的尺度看待这一年,却又注定了这一年将是转折的一年。互联网行业自寒冬走向深冬,一切百废待兴;华为遭遇包围并主动发起多次反围剿……这一年之所以「匆忙」,是因为发生了太多的重要事件,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足够大书,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宏大叙事的素材,成为市井小民们津津乐道的极佳聊资。 我们来到了这「普通」的年份,看到了「平凡」的故事,记录下彼此的「匆忙」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十年前,当成龙站立在人民大会堂的屋顶上,用那特有的港普唱出这首《

By alexinea
朦胧深处的楼

关于爱情

朦胧深处的楼

朦胧又迷离的世界里,那一幕又出现在了我的视界中,相似的场景,相似的角度,相似的楼。这座楼源自于我的记忆,源自我求学时代里难忘的那些教学楼,它们或单独、或相互融合出现在我的视界内,在朦胧中浮现,在迷离中退散。 01/ 我的小学位于繁华的市中心,紧挨上海体育馆。据长辈们说,那里时常会有大量的男男女女经过,但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小学却是闹中取静,小学门前的两车道的马路更是鲜有汽车往来。十多年来,小学的变化巨大,曾经的校门已然不存,东侧尖顶平房式样的附属工坊消失殆尽,水泥的操场和爬满爬山虎的西侧楼墙变得整洁万分——就像哈士奇面前的果盘一样——就连学校的名称都不再如故。 学校西侧的宝通大楼据说前后有两任老板因资金短缺而跳楼,又据说第二任老板在盘下大楼后还斥资为我的学校做了医美——将水泥的过道护栏换成了金属护栏——这也是我害怕从护栏缝隙里掉下的源头。直至世博会之前,这座烂尾的宝通大楼才得以以飞洲国际的身份重出江湖。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学校那座老式的「U」型主楼。楼的凹面朝南,原先的老校门位于西侧楼前,门外是条弄堂,每天我们都在此排队,等待学校开门。 小学时代的主楼在我的朦胧世界中更多地是以从

By alexinea
变幻着阴影的路

关于爱情

变幻着阴影的路

这是一条原始的路,坑洼的路面,碎石布满。我记忆中的这条路是如此冷清,无论春夏秋冬都鲜有人途径,而我却对这条路的每一个坑洼和每一块碎石了如指掌,我与这条路相伴多年。 小路穿河而过,路上有桥,桥无护栏。余独在一人高的灌木与不远处高大树木间行走,稍不留神便能走上桥,两侧的绿色徒然消失,身边换作汩汩水声。河并不清澈,甚至不知几时起,这条河变成了一汪死水,水声换做了阵阵异味,偶尔出现的在河边捞鱼虫的中年男子们的次数也越发稀疏。 穿过河,复行十几步,边有一个联防站。联防站的门口常年停着两辆标有编号的助动车,正门上方是一盏昏睡着的灯,门边两侧偶尔会铺晒些东西。这盏灯是是这小路上唯一的灯,每当我深夜行走在这漆黑的小路上时,心中暗暗算计着脚下的坑洼,远处被树枝遮挡而时隐时现的昏暗的灯使我知晓前进的方向。 当瓢泼大雨或台风天气来临时,路面的坑洼被泥水填平,落叶遮掩了碎石,树枝在风中摇摆,沙沙作响,仿佛在抱怨这糟糕到疯狂的天气让它们掉落了许多头发。雨天时,小路两旁绿化丛中的休闲小道是绝然不可走的。虽说是休闲小道,那也只是为了有别于坑洼不平的小路而言。这蜿蜒曲折的小道以鹅卵石铺成,约摸半米宽,年久失修。

By alexinea
再见,2018

年刊

再见,2018

再过几个小时,二〇一八年就将进入历史,成为人们的记忆中的过去和日记里的往昔;发生在这一年中的故事将成为一个个历史转折点,如过去那些重要节点年一般,成为无数部纪录片的素材,为后世所怀念与点评。 二〇一八是彼时代的终结之年,亦是新时代的起始之年。 这一年,代表着过去一个时代的人一个接一个走入历史,我们在反复惆怅和追忆中反反复复感慨,世间再无他或她,岁月虽摧毁了他们的身躯,但他们的精神、意义或成果终将在人类前进的历史长河中绚烂,直至时间尽头。 群星陨落,彼时代已然终结,黄昏骤降。现在是新时代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当世界上两个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间展开错综复杂的超限摩擦时,这种巨无霸之间的竞争同样影响了我们无数数平凡的人们。我们看着腐朽的老大帝国一次又一次刷新我们认知底线,我们在这轮经济转型的寒冬阵痛中瑟瑟发抖,我们惜别那些在裁员的浪潮中垂头归乡的同伴,不知何时会步后尘。当国家有难时,个体的我们焉能躲避,惟有共克时艰耳。家国天下。 二〇一八对我而言意义同样不凡,这一年我和我周遭的人们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雄心壮志在杯酒后释了兵权,曾经的壮志凌云在露骨的现实面前经不起弹指一击,那些

By alexinea
有关茶、咖啡、头发、睡眠与记忆

文章

有关茶、咖啡、头发、睡眠与记忆

上一篇文章发表后,有读者反应说魏风华老师并没有在医院中照顾亲人。我顿时一惊,仔细回想阅读《抗日战争的细节》第四卷时的场景,发现确实搞混了两本书的作者。当时与《抗日战争的细节》第四卷一同阅读的是黄治军老师的《晚清最后十八年》第四卷。真实的情况是黄治军老师是在医院照顾大兄间隙完成了《晚清最后十八年》前两卷。由于睡眠不足所导致的记忆偏差将两位老师的故事搞混,本文便由此话题展开。

By alexinea
社区 07:社区的去中心化

视野

社区 07:社区的去中心化

如果你看到这个标题便莫名兴奋的话,那么很抱歉,社区的去中心化真的跟区块链没关系,跟代币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社区的去中心化在于弱化管理团队的作用,增强所有社区建设参与者的作用。 GitHub 的社区去中心化做得非常彻底,若非触犯法律或社区规范,GitHub 的社区管理者的存在感几乎为零。日常中,GitHub 的主人翁是那些积极参与开源项目的企业和个人,以及围绕着这些企业和个人圈粉的普通软件开发者。 社区是全体成员共建的社区,全体成员是社区的共同建设者。社区运营者没有资格和权利通过绑架社区成员去达成某些私有目的,否则会导致有形社区的分裂乃至更严重之事态。 同时也必须承认,在某些领域上,确实有存在大神和小白的。这不是天然的区别,在于术业有专攻。在某些领域,你比我强,而在另外某些领域,我比你强。笔者在此称呼大神为「社区上层存在」,将小白称为「社区普通存在」——注意,笔者在这里并没有将两者分着上下对立的两个阶级,只是根据专业水平开区别两者。 在社区的建设和运营中,需要避免刻意讨好「社区上层存在」,因为这样会导致「社区普通存在」的大量流失。值得注意的是,社区的质量由社区内存在的优质内容提供

By alexinea
《抗日战争的细节》:在风雨中永恒

阅读

《抗日战争的细节》:在风雨中永恒

魏风华的《抗日战争的细节》带给我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抗战史。与抗日神剧侧重敌后游击战场不同,《抗日战争的细节》以抗战正面战场为主线,向我们展现了规模宏大的一场场战役,书写了真实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于悲情与豪壮之间传颂中华儿女的不屈与顽强。当你问我今年最令我不能忘怀的是什么书,毫无疑问,此书首当其冲。 但豪壮与悲情不是我推荐这本书的唯一理由——事实上,这一理由还仅是附属——与其他有关抗战的书籍不同,魏风华的《抗日战争的细节》用不动声色的语言时时刻刻挑动着我的情绪,将史实与优美的语言结合,将历史零散的片段整合为一段段触目惊心的场面,令我如临其境,几多落泪。限于篇幅,我仅以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为例。 淞沪会战是全民族抗战初期最大的一次战役,可以说是「举国之战」。这场发生在上海的战役将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军阀们拧到一起,无论有多么龌龊的矛盾和不满,外敌当前一切以民族为重,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向上海挺进,驱逐日寇,支援上海。 淞沪会战同时也是中日双方牺牲最惨重的一次。高晓松在《晓说》第三卷中在与雪峰山战役对比时称“真正打起来,打得最狠的,双方拼了命的,是淞沪会战” [4] 。他大致罗列了个数字,

By alexinea
社区 06:社区的裂变与割裂

视野

社区 06:社区的裂变与割裂

在我看来,社区的裂变和割裂都是贬义词。 再一次,我们做一个前置假设。如果你同意笔者关于「社群」几乎等价于「社区」,那么就相当于同意作者将「社群的裂变」与「社区的裂变」画上等号。 社区的裂变是一种套路化了的社区营销手段,通过机器人或人工的手法诱导你分享,只有分享(并在分享渠道内保持一段时间)后才能参与到社区活动(人为地抬高了社区的加入门槛),举一个例子,腾讯课堂内经常会有“老师”让你分享他的课程(保持若干小时并截图),作为回报赠送价值XXX的电子学习材料。 为什么要让社区快速裂变呢?社区的快速裂变本质上与追求高质量的社区背道而驰,人为地粗暴地把一个有形的完整社区分割成多个小组,利用资源的稀缺性诱导人们通过分享到朋友圈(一种廉价的快速地大量曝光的推广手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带来大量关注者),进而带来成交与转化的快速攀升。 社区的裂变带来了什么?你看看你的微信群,那么多标注着一群、二群……99群的后缀的群们,这些群能带给你什么?由于缺乏精益化的运营,这些群能带来的除了闲聊,就是一地鸡毛。 社区的运营从来不是轻松的活计——他是个体力活——假设你有100个群,你要和你的成员互动,你就得

By alexinea
社区 05:社区的运营

视野

社区 05:社区的运营

社区的重心体现在「人」,体现社区质量的是优质的「内容」,社区运营的本质之道,我认为应该是让「人」参与到「内容」当中去。 在评判一个社区健康的时候,首先是这个社区是否在一个可观的时间段内保持并提升其社区质量。这是首要的标准。然而判断社区健康与否的标准并非仅此一条,它还包括「人」的数量是否持续增长,「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保持上升趋势等。因此做好一个社区,还是在于「人」和「内容」,让「人」参与到「内容」当中。 小结一下,社区最重要的是内容,社区最核心的是人。 前文曾述,在社群和社区之间,隔着物欲、拜金和浮躁气氛。简而言之,当人们谈到社区时,可能会略带仪式感;而谈到社群,第一反应是……变现。前阵子互联网上充斥着教授人们如何社群变现的药贩子,在笔者看来这些药贩子是不是真的能教会别人社群变现未可知,但这些药贩子自身则践行者社群的变现,即——教授人们如何社群变现的社群本身践行着变现。于是,「社群」一词充满金钱的味道。

By alexinea
社区 04:社区的质量

视野

社区 04:社区的质量

社区的质量是社区的命脉,维持和提高社区的质量就是维持社区的健壮生命力。本篇将从以下四点简要聊聊社区的质量问题。 首先,社区的质量的维持和提高需要规避不必要的口号。在社群经济里有一种说法,叫做「吹牛逼必死」,这句话其实广泛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具象了的有形社区。尽管运营者通过一定的话术、方法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为了某个信仰或目标而奋斗,但这种奋斗可能因不接地气而无法持久存续——就像是种庄稼的老农整天给土地施肥,但他其实并没有播种——这种例子贯穿于 O2O 和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直至今日,当年靠谱的大哥们事业越做越大,而剩下的大多数社区则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 其次,优秀的社区必然是易于走心的社区,因为某个人输出了优质的内容而产生结交之心,因为某位前辈的技术而不由生出钦慕之感。当然,走心也意味着可能因某些事情而使自己或对方产生伤害。但无论如何,走心是一个社区走向高质量的必然特点,它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变强,可以由利害优先的连接(如想学对方手上的技术而进步、想靠对方身上的光芒镀金,等)转变为更近的朋友之间的关系。有关技术人的小圈子,笔者在第三篇中有所陈述,此外还将在本系列的第九篇、第十篇

By alexin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