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019

2020-01-01 00:00:10 年刊 1,217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普通的年份了。这一年,万事万物仿佛都正按它们预设的轨道前进,无法挣脱既定命运的束缚,选择成为一种奢侈,身后的压力迫使我们加速前进——在给我们铺设的轨道上——仿佛我们都是有这人设限制的故事中的配角,不带主角光环,却时时刻刻被用来衬托主角的「伟光正」……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平凡的年份了。没有太多的好消息,也没有太多的坏消息,无悲无喜,无殇无悦。这一年过得很是匆忙,年初到年末,时间就像被偷走,仿佛我在昨天才刚搁笔写罢二〇一八年的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年注定是过渡的一年;但从更恢弘的尺度看待这一年,却又注定了这一年将是转折的一年。互联网行业自寒冬走向深冬,一切百废待兴;华为遭遇包围并主动发起多次反围剿……这一年之所以「匆忙」,是因为发生了太多的重要事件,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足够大书,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宏大叙事的素材,成为市井小民们津津乐道的极佳聊资。

我们来到了这「普通」的年份,看到了「平凡」的故事,记录下彼此的「匆忙」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十年前,当成龙站立在人民大会堂的屋顶上,用那特有的港普唱出这首《国家》时,我们刚经历了汶川地震、世纪奥运,准备迎接来年的上海世博会。

一转眼,十年逝。

十年后的我们可以嘲笑十年前的自己有几多幼稚,十年后的世界较十年前也有了几多变化,便以吴晓波《激荡十年》为例:

「互联网经济的技术变革周期结束,阿尔文·托夫勒所定义的“第三次浪潮”谢幕,“杀龙青年”长出龙鳞,成为新的巨龙统治者,信息化革命的推动力日渐式微,而新的产业变革仍在黎明前的暗黑通道之中,全球经济出现了以通货紧缩为共同特点的产业“空窗期”。」

若以海军舰船的新下水吨位来计算,我们似乎有望以一个五年计划便赶上西方百年海军……

我们可以清晰发现这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新生事物戏法似的以赶超雨后春笋的速度出现在我们面前 。科技的发展令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发有意思,科技的发展同样令我们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我们看到了许多地方的动乱,道路被火焰所覆盖,天空里弥漫着战火与硝烟,人们为了生存冲向通不归的险途……我们发现,如此陌生,如此熟稔,仿佛我们的历史在他处重演……

我们终究是有血有人的活生生的人。当我们得以在远离战火的净土回顾这一年的时候,当我们有幸在远离纷繁杂乱世界的地方远眺时,和平与安宁显得如此宝贵,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如此近距离。

如果说用旋律来总结这一年,我会选择那承接着过去与将来的《钢铁洪流进行曲》与坚持以真理服人的《东风浩荡进行曲》。

如果用几个字来形容这一年,我会说:

「如您所愿。」


我寻遍了漫天星空,
在这星辰大海中,
再也找不到,
比你更亮的星。

如我所愿,我找到了她。当她出现在了我的世界里的时候,她便成为了我的世界。我至今无法解释我们是如何相识的,是偶然间的一次思维的碰撞,还是曾共同讨伐过思想的异端。我们隔空相约某部电影,两个剧院彼此间的距离有几十公里。不久后我们彼此的距离便从几十公里缩小到几十里面,在同一个剧院里看同一部片子。

我们的故事便由此展开,我或者她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惊喜成为彼此之间的乐趣,等待成为彼此间的羁绊,我们牵手,我们拥抱,我们一起淋雨,我们一同踏青。我们走上那条小路(见《变换着阴影的路》),告诉她路边每棵树的来历;我们游历在楼与楼间(见《朦胧深处的楼》),共享学生时代彼此的紧张与期待。

我紧张你的紧张,你期待我的期待。我想搂着你,看那繁花似锦的世界,川流不息的大河,日夜更替的天空,变幻莫测的云彩。

你说你爱雨天,你爱看云朵。

所以我爱雨天,我爱看云朵。

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牵住了你的手,让你抓住了我的心。


友人小 Y 的求婚早于我,本想让我见证他的求婚,不料却并未在那天求婚。他请了一个长假,带着他的女朋友穿行在多个城市间。来到上海的那天是某个工作日,下雨。我匆匆赶到人民广场,在南京大排档里占了个座。

其实我本想选择一个沪菜特色的餐厅,但想来想去愣是没找到合适的,又不想去吃火锅或其他地方菜系,于是还是选择了南京大牌档,并安慰自己「上海的南京大牌档多少是本土化了的,口味经过了改良」……

小 Y 给我的感觉是特别认真——做事认真,写字认真,最为重要的是,他交朋友也格外认真——这是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我不了解他的过去,我对他的「认真」格外好奇,他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究竟经历过什么事情,才会让他如此格外「认真」?在这一天,我得到了答案。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少年的你》中发生的故事并非全然虚构,原来新闻里的校园霸凌事件离我是如此接近。原来那些霸凌事件不仅现在有,过去也有;不仅城市里有,在农村中更是常见。

我静静地听着小 Y 的故事,从他的出生、小学、初中一直到工作,我深深被我眼前的这个男人所震撼,世间奇男子甚多,而我眼前正是其中之一。

我说,你今天把这些事告诉了我,说明你已经走出了那些阴影。

我见证了友人阳光般的面容,阴暗的过去未能将他打倒,却留给他「守护」与「鼓励」的真谛——这就是「此刻」的力量。

「此刻」的力量源自「过去」,而作用于「未来」。我们时常要向后看,不忘记自己从何处而来、初心何在;但我们更要向前看,那是我们追求所追求之物、向往所向往之地的方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来《少年的你》中发生的故事并非全然虚构


黑暗的世界终究会存续光明,艰难的岁月里必回迸发希望的火苗。

今年社区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年初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各地区社区的联络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件事是苏州地区社区的成立,以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唤起人们的自信;第三件事则是年末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 .NET Conf,虽然此次大会在技术含量和内容上乏善可陈,但在 .NET 社区的发展史中应有一席之地。

我很荣幸地参与到了这三次活动之中——提议采用联席会议制度驱动各地社区的发展、作为外地嘉宾参与苏州社区的成立,以及作为 .NET Conf 筹备组的一员为大会的召开添砖加瓦。

国内的 .NET 社区始终处于一种奇妙的艰难的状态之中,很难讲这种状态的始作俑者是什么,这种状态更多的是来自于各方面——来自社区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所产生的。

我曾与友人谈及社区现状,我说现在的社区状态是「表面繁荣,实则一潭死水」。友人反问我「社区表面是繁荣的么?」我竟无言以对。我们都觉得现在的 .NET 社区正逐渐走向一种危险境地,流于形式,空有繁荣,徒有躯壳,实则缺乏足够的驱动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联席会议制度的运作止于官网的发布,联席会议的联络群逐渐演变为广告和各家公号文的转发之地,不再有实质性的运作,以至于年底负责驱动 .NET Conf 的来自 PyCon 的 Cynthia 辛竟不知有 dotnet-china 和 .NET 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的存在,还在为选择谁为大会的「主办方」而伤脑筋。

今年的 .NET 社区要远比往年更热闹,而这热闹背后的冷静思考则更显得难能可贵。


摒弃功利,大事亦然,小事亦然。

在没有可以追求阅读速度与阅读数量的前提下,今年我共阅读完一百三十五本书,有十本计划中的书未能读完。有人问我哪有时间能读这么多书,我反问自己——这些书算多么?

前几天在图灵社区里看到一篇帖子,大概是讲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如何让你每年阅读上百本书的。我很反对这类功利性的阅读和挑书技巧,就像是选择 P2P 发家致富一样,遗毒无穷。

我曾在去年批评过「书单」,我说「看病讲究对症下药,读书也是如此」。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消化知识的能力都是不同的,前者回答了为何反对「书单」,后者则回答了为何反对「功利的阅读和挑书技巧」。

挑书的技巧其实是有经验的累积性的,通过作者、出版社、目录、序跋、纸质,甚至是封面的设计来迅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这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绝非旦夕之间便能掌握的。我可能会在十几秒之间判断某本书是否值得一读,也可能在半小时后依旧无法判断某本书的价值。挑书本无技巧,唯手熟尔。

阅读的技巧则更无可挑剔,针对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初衷而挑选的书亦有不同的读法。蒸着吃、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中国烹饪讲究一个「变」字,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拘泥于某些技巧,便会大大丧失读书的乐趣。

如果机械地参考并践行某些所谓「技巧」,那边不是「读书」了,那叫「看书」——你自然也不配叫「读书人」,你大抵只是个「看书的人」罢了。


任何一个当代人欲写作20世纪历史,都与他处理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不同,不为别的,单单就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我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而非学者角色,聚积了个人对事实的观感和偏见。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圣经次经有云:

有的人湮没无闻,
 他们死去,
  无人知晓,
   仿佛他们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而我,坚持

——我来到,我看见,我记录——

在筚路蓝缕的人生山洞中刻凿出我渺小的印记,

在艰难困苦的苍茫长卷里拓印下我卑微的身躯。


渺小,即伟大。


谨以此文告别我的二〇一九。

新的一年,二〇二〇,一个崭新的起点,我愿与大家一道,走出山洞,直面阳光,享受世界。

发布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