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有关信息不对称的抗争

2018-04-03 09:00:38 读书 3,124

更多时候我们始终怀疑的是陌生信息本身,而不是自己。——尤拉·比斯


出乎我的意料,这是一本令我大开眼界的书。它虽以「免疫」命名,却是一本关于科普的散文集,一本介绍有关「免疫」与「接种」的介于科学与文学之间的非科普读物。准确地讲,这是一本关于作者尤拉·比斯女士与信息不对称进行抗争的回忆录,或者说是一本带着严肃科学味道的育儿经(笑……)。其实这本书之所以能摆上我案头,最主要的原因是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都推荐了这本书……(逃……)。

当我们接种疫苗的时候,几乎不会去思考这疫苗是不是对我们有害。出于对公共医疗卫生的信任,我们按部就班地遵照医生的意见接种;念书的时候,也只是粗粗看一遍告知事项(主要是看一下不适宜接种的人群),然后让父母签上大名。是的,因为我们对于公共医疗卫生的信任,我们不会去排斥或反对接种——因为接种终究是对我们有益的——我们如是想(事实上两年前的「毒疫苗」事件无论对公共医疗卫生还是普通民众,都是当头一棒)。

这本书之所以让我大开眼界,正是因为我没想到会有人去质疑或反对接种某种疫苗,而透过这种质疑,我发现医疗卫生领域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实在太多了——作为一个外行人,你为了去了解这些专业知识,不得不从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而这些资料本身就真伪难辨,往往让你带着相互矛盾的结论不得安眠。

疫苗是是否含有某某某?这位妈妈说不含有,因为某某某官员说疫苗不含有这类物质;那位妈妈说含有,因为某某某杂志指出疫苗内含有此物质。到底有没有这种东西呢?作者后来才发现,欧洲的疫苗内含有此物质,而美国的疫苗被禁止使用此物质。信息的不对等让关心呵护自己孩子、急于知晓(甚至是预言)每一种对孩子有影响的潜在威胁的存在,有时候反而会耽误孩子的健康(比如作者比斯便没能及时给孩子接种乙肝疫苗)。

另一个例子则是关于「三氯生」。三氯生低浓度时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高浓度下能直接杀死微生物。它遍布江河湖海,野生的鱼类、泥土下的蚯蚓、海豚的血液,以及我们体内。目前,它被普遍用于牙膏、漱口水、防臭剂、清洁用品、衣物洗涤剂和几乎所有抗菌液体肥皂和净手液中。这不是坏事,不是么?当然不是,三氯生尽管对人体的毒性「可能不大」,但长期和多次接触会造成长效影响,且目前不尽了然。美国 FDA 的某位毒理学家曾经对作者表明:「我不买抗菌皂,不是害怕三路生有什么毒性,而是因为抗菌皂根本没任何额外益处。」

至少三氯生和抗菌皂还不算太坏,因为它的坏处「不尽了然」。另一样东西就坏多了。我们大家都知道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如果搁现在,我们可能会「喔」一声,然后继续吃鸡或追剧。而那个年代则不是。媒体炒作着放射物质能使我们保持健康,青春永驻,夜夜笙歌——放射性内裤助你成为一夜十三郎、放射性指甲油让你充满女人味、放射性口红永葆靓丽青春,放射性矿泉水让你和你的家人延年益寿……那些被无良媒体忽悠的人的结局可想而知。正是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让某些商人找到了割韭菜的机会,遭殃的自古以来便是老百姓。

正如现在媒体炒作的现阶段的区块链概念和各种币,历史同样将证明韭菜们之所以只能是韭菜,是因为你听到、看到的信息都是那些商人们想给你听到、看到的,在这种信息不对等的降维打击下,你焉能玩得过早计划套现离场的高端玩家呢?

我们身边其实并不乏凭借信息不对称来谋取利益的情况,,比如毫无用处的精油、跟煮熟的驴皮没什么区别的东阿阿胶、绝对不会跑你脸上胸前的胶原蛋白……还有一个几乎全民皆信的伪概念——亚健康——这个不被现代医学承认的词汇其实最初只是国内卖保健品的无良商人拍脑袋想出的营销词汇;当年的美国,在媒体的诱导下全民视维生素 C 为长命百岁的灵丹妙药,直到提出这个理论的哥们儿先行离世,大家才清醒过来……呵,人类……

尤拉·比斯的《免疫》让我看到了国外妈妈对于未知的抗拒,敢于利用各种手段与信息不对等作抗争,即便因此而犯了不少错误,但总比像一只平成废宅坐等既得利益集团来玩弄要好,至少她思考了,她为自己的知情权奋斗了,她作为一个母亲尽全力战斗了——我们,了解一下?

2 条评论

发布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