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几个小时,我们就将挥别 2017 年。当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使我不安的不仅是无情的岁月伤我青春的无奈,也有今年碌碌无为的惶惶然之感。
今年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岁月不舍昼夜的汹涌,仿佛昨日还是年初之元旦,明日依然是来年之元旦,眨眼间逝去了三百六十五个昼夜,除了留下眼角鱼尾和双鬓白毛外,实是无法历数这一年中的作为与成绩。因此,作为年终总结,这篇文章简单聊一下关于技术人的能力、思想与追求的问题。
说到技术人的能力,大家脑海中浮现的是具体的一个个领域的专业能力。诚然,专业能力往往是评估一个技术人能力水平的主要标准,但技术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他的学习能力,尤其是其快速学习的能力。
学习能力是构筑技术人专业能力的元能力,学习能力的高下往往会影响和制约技术人的专业能力(另一个维度的话题是,技术人的跨领域学识/杂学程度往往会成为影响其专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或助力)
快速学习能力则是从功利和快速变现的角度来诠释学习能力的重要性的一个成果。快速学习能力更多的和学习方法相挂钩,学习方法的优劣让两个普通水平智商的人在具象的某一技术领域拉开差距。
撇开那一小部分天才(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没资格谈天赋……斜杠青年, Susan Kuang),绝大多数人在谈努力学习时,都会谈到学习方法(方法论)和快速学习能力,在谈快速学习能力时,又不可避免地谈到薪资问题(以及更多更为现实的话题2333)。
反过来讲,薪资往往又不可避免地成为学习的动力,其他更为现实的元素则成为促使你学习的外部压力。在动力和压力下,往往我们会产生十万倍马力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种能动性让我们内在的学习原动力变得更为蓬勃,学习效率和结果往往比被动学习更高、更好。
有钱能使鬼推磨,很多钱更能使磨推鬼。
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
从上面这句话展开,我们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结论:一切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描述,都不可避免地带有成功学的陷阱和心灵毒汤的腐蚀性。
朴素的有关学习的方法论一定是乏味的,一定让你看到一半就想睡觉。如果方法论是一种能轻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他就是伪的、能被轻易证伪或轻易找到反面论据的。也正因如此,经不起推敲的伪方法论的提出者会更倾向于抽取其中精华,结合心灵毒汤的手法,提出更吸引人的神乎其神的、具有玄学品质的论述,这些空洞的论述会更为华美、更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变得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存在,使你分不清他的真伪。
快速学习能力的背后是一套快速试错的机制。不同于正途(先宏观后微观的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快速学习法更多的是直接给人指出一条前人走通的路,这对于现今时间有限、压力巨大的人们来讲备受吸引力。尽管如此,笔者依旧要点出这种学习方法的缺点,那就是缺乏系统的宏观的对事物的认识后,往往在遇挫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但快速学习法有其合理性和正确性,作为一种快速夺取前沿阵地、进而作为后续大部队前进的支点来讲,快速学习法功不可没。快速学习法的核心是实践,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频繁联系,使学习者能迅速将理论具象化(方法是刻意地去练习)。因此,作为一种优秀的实践,在享受到快速学习法的优点的同时,能避开、克服他的缺点,那么你的进步势必出人不意、快人一筹。
技术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是:「某某某技术已经淘汰,现在应该学某某某技术」。什么是淘汰?为什么淘汰?讲这话的人应该没仔细想过(仔细想过的人往往不会这么说)。技术从来不应被拿来做对比(无论是编程语言还是具体的某种技术),一种语言、一种技术、一个岗位的兴衰,源于市场的需求,需要它的企业多了,它就会成为热门,甚至供不应求(从跨界到专精)。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就是好技术,你拿分布式甚至云的东西来解决单机的问题,就是吃饱了撑着。哪种技术能降低开发成本且高速高质解决问题,那种技术就更容易被接纳使用,每一种技术的诞生都有其自身的意义,都是为解决某项目的具体问题而创造出的,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趋势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实用标准、事实标准)。
所以不存在某种语言或技术因为优秀就一定被大众接受,也不存在某个开源项目因为作者的呕心沥血就一定得被大众迅速接纳。一个技术的存在意义在于它是否能为项目带来更低的成本、更低的技术难度和风险、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一个技术人的价值,也不是他会多少语言、用这些语言开发了什么,而在于他能用这些语言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背后的价值是多少——因此那些大神程序员,往往其能力与其踩坑数成正比,与其从业时间无直接相关性(进而展开到更现实的话题,就是能力也往往与其薪资成正比,但也并不绝对)。
那些高举鄙视链大旗的人,在你们鄙视下游从业者的时候,你们也正被上游从业者所鄙视。
知识面和专精面是一对争家产的兄弟,老爹的遗产就那点儿,你拿多了我就拿少了。如何平衡这对兄弟的矛盾,也是我们能力的体现。如前文所述,技术人跨领域和他的杂学程度,往往会影响他的创新能力。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贫困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在谈知识面(杂学程度)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知识的层次。在谈知识层次之前,我们要先明白知识是否存在基础结构……好吧,如果真的要很严肃地把事情讲明白,这前置知识海了去了,这里不能(也不太好)展开,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知识并不是好好地被架构出来的,而是一个没有基础的伟大结构(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大融通)。
培根进一步发现,通过归纳法(收集大量事实、从中探索模式)。这种归纳法得到的成果是一棵各学科遍布其中的书,有的科学是其他学科的上游学科,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明白在知识的海洋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往往是你中有我而我中又有你的,所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知识提炼,就能形成我们的知识层次(注意,此处金字塔的层次与彼处金字塔/树状的学科体系不是一个事物,读者须明了)。
底层的知识是最基础的信息知识(我们从外界直接获得的未经加工的知识),第二层是加工知识(融入自己思考的属于自己的知识),第三层是体系知识(在某领域加工了足够多的知识后,将其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系统、一种理论),最顶层的是智慧(一种指导行为的反应,由大量体系知识搭建而来)(认知突围)。跨领域的杂学(构成「T字形」顶部的一横)往往就是指多个体系知识的大融合、大抽象和大统一,它是我们的知识底蕴,是精神世界的知识背景。
丰富了的知识底蕴为系统思考带来足够的素材,使人更易于从事物的「关系」入手,构建我们自己的「能力圈」(好好学习),当我们专精与某一或某二领域时,能掌握足够多的临界知识,综合实践应用,在能力圈的范围内做出正确的、重要的决策。
专精某一专业的话题多如海,读者在很多微信公众号中都可以看到相关论述。而有关专精的另一个话题——如何找工作,如何编写更具定向性的简历,这则是另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话题,在此不做展开。
技术人的追求是什么?各人自有各人缘,技术人的追求并没有常例。不能因为他或她迫切需要技术变现而说他/她追逐金钱,而不能因为他/她不食人间烟火而说他/她是真正的技术追求者。我们没有权力去约束、限制和评判别人的追求,正如我们反感别人对自己的梦想说三道四。
技术人坚持对技术的追求固然是一种朴素的美德,但对于现实的妥协则或多或少是责任的体现。你能苛求别人随时回答你的问题而怠慢了家庭(仅仅因为你是他项目的使用者)?对于那些开源项目的作者呕心沥血为他人做嫁衣,并承诺随时回复别人的疑问,我们应给予赞赏。对于那些中途退出、提出费用要求的作者,我们也应抱以理解之态度。
技术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中,有各种各样的坎坷,有的人绕过去了,有的人趟过去了,也有的人暂时被困住了。阻碍的力量始终存在,正如我们生命中的无数精彩。
不要去限制技术人的思想,不要去苛求技术人的追求。正如我们在努力成为一位优秀技术人时,我们也正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今年一年经历了许多,思考了许多,开心和伤心的事情也不少,是是非非,悲欢离合,这就是个简单而平凡的一年,与 2016 年无异,相信与 2018 年不会有太多差异。
这一年看了一百五十多本书,买了两百六十多本书,看过的电影、电视剧、动漫无算(清单位于我的豆瓣和 Bangumi 个人页);见识到了有知识的无赖,也被人污蔑为造谣/传谣;跟着雨帆画了几张画,跟着翔叔逛了几个馆(翔叔是真正意义的大杂家,在我们大学时代,他每个月的图书预算都在两千左右),跟着浩杨被喂了顿狗粮;今年跟妹子们的聚会似乎少了些,跟基友的派对似乎多了些;错过了双年展、CCGEXPO 和 China Joy,把握住了 .NET 上海俱乐部的头两次聚会;记起了一度遗忘的记忆,却忘记了那些重要的人的事,老了 Σ(`д′*ノ)ノ
去年我用「谦虚谨行」作为结尾,而今不得不感叹:这00后业已成年、90后步入中年的疯狂时代,光有谦虚谨行还不够,偶尔间我们也需要疯狂,唯有疯狂才能暂忘那不舍昼夜的时光在你我身上的诅咒,才能忘记眼角的鱼尾,才能忘记额头撤退的发际,才能忘记脖间赘肉,才能忘记腹部那曾经平坦如原的隆起,才能忘记那双脱下帆布鞋、换上皮鞋的双脚。
再见,2017 年,并谨以此文告诫 2018 年的自己,不忘初心,砥砺前进。
岁月荏苒,日新月异。
在 2018 年的第一天写下这一年的计划,意义重大。这既一份期望,也是一份鞭策,更是对自己努力奋斗的一份宣言。
一只收益良多的小白。
@sc 膜拜茶叔
@sc 谢谢你的打赏,内牛满面~
2017年茶叔的技术博客可是很少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