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01:社区的起源、演化与定义

社区 01:社区的起源、演化与定义
社区

社区,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

以上是百度百科得到的答案,显然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结果。反过来,我们先从英文入手。提起社区,我们脑海中获取会闪过三个词汇:BBS、Forum 和 Community。前两者在大陆大抵均可被统一解释为「论坛」一词,但 Community 一词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多少需要特别说明。

Community 在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中的定义有一条是这样写的:

a group of people with a common characteristic or interest living together within a larger society

,在 Learner’s Dictionary 中则有:

a group of people who live in the same area (such as a city, town, or neighborhood)

。可见,Community 一词或与兴趣、地域等有关。

在 Wikipedia 的词条中,Community 与中文词条「群体」相关,而「群体」又有社区、社群或共同体的别称,指因为共享共同价值观而聚集在一起的社会单位。根据资料显示,Community 获得「社区」这一翻译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事。由见,社区与社群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相同含义的,知乎某位台湾答主直言道,台湾的「網際網路社群」与大陆的「互联网社区」在含义上没有区别。事实上,如果从「社群」这个词里去掉物欲、拜金和浮躁气氛后,「社群」几近等价于「社区」。关于这一点结论是如何得出的,笔者将在本系列的第五篇中加以说明。


人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居、活动的场所,因此「社区」一词天然具有地域特征。可以这么讲,社区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因此居无定所的远古游牧社会的部落与今日之社区有着本质区别。农业兴起,形成村庄,村庄就是一个社区;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村庄社区壮大为城镇社区;工业革命后城镇社区逐渐都市化,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都会社区。

事实上 Community(社区)一词自身的含义也是进化着的。1881年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首先提出这一名词用于描述「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多年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第一次给出明确定义。

随后,从滕尼斯开始,人们对它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关于社区的定义和解释也就变得多种多样(至少有140多种),众多的定义有两大类:一类强调精神层面,一类强调地域。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学家在翻译英文学术著作时将 Community 译作「社区」。

在互联网时代,「社区」自然而然地获得了相应的新的定义和解释。互联网的社区最初只关注浅关系,也就是发个帖子、点个赞、进行回复、引用回复进行进一步回复等。这种连接是比较弱的,早期的互联网社区基本都是这一类型。但时代在变,技术在发展,观念、概念、理论均在不断前进,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这种浅层次的弱连接。与其耗费精力用于这种弱连接,不如深耕强连接来得有价值。因此本文(以及本系列的后续文章)除了将社区(在第二篇中,这种社区称做具象的有形社区)与人连接外,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扮演了何种角色,亦是本系列文章想要探讨的。本文先试着为读者区分什么是社区/社群,而什么又不是。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社群和社区在绝大程度上是几乎等价的。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下文的讨论则毫无意义。关于近乎等价的判断以及缘何会将「社群」拿出来炒作的缘由,笔者将在本系列的第五篇中讲到。如果你不认同笔者将这两个词汇划上约等号,那么下文对于你来讲纯属浪费时间。

我们可以把互联网看成是一个江湖,虚拟的江湖,那么互联网上大大小小有形的社区,则可看作是江湖上数不清的酒肆、茶铺、青楼、客栈、武馆,这些地方在武侠作品中往往会发生对剧情有所影响的故事,互联网上的大大小小的有形社区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多少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这就是互联网的江湖本色。

有江湖的地方必然会汇聚一群因为某种原因走到一起的人,或为博某青楼头牌一笑,或为抢夺某武功秘籍而相争。同样,互联网上也会有一群人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缘故而聚集,他们或有共同喜好,或来自同一老家,或共同为某一目标而去。总而言之,他们具有完备的连接三要素(场景、工具和过程),走到了一起,成为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可以叫做社区(在第二篇中,这种社区会被叫做具象的有形社区),或者也可以叫社群。就拿海外代购一事来讲,根据上述限制,可以做如下判断:微信朋友圈不是社区,而微信代购群则是。

社区的内在是求同,求同的内在是价值观趋同。这种价值观的相近或相似会有一个具象的过程,比如关于某种产品、关于某种技术、关于某一行为,这种具象的过程叫做投射,也是连接的节点。

技术人的社区首先是对技术的追求,这是一种信仰,即所说的价值观趋同。这是技术社区的构建的基础。但光有社区而没有社区的运营也是白搭,有关运营的话题将在本系列第五篇中详述,本文仅指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确保社区的质量保持和提高,如何确保社区优秀内容的持续诞生,如何设计让社区存活的制度(以避免猝死或分裂),如何确保社区找到源源不断的复杂性以确保其有长盛不衰的话题可寻等。笔者并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笔者也没资格替诸位回答这些问题,笔者所能做的只是抛出问题,大家一起协商沟通来回答——而这本身便是社区建设的一种特质,那就是去中心化(关于这一点,将在本系列第七篇中叙述),人人皆是社区的建设者。

至于剑走偏锋的匿名社交产品(如无秘等),其实那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社区啦……

2018年5月6日,于上海

Read more

再见,2020

再见,2020

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无数平凡英雄挺身而出,用他们的智慧、力量与身躯筑成一道道新的长城。这一年埋葬了远方的灯塔和无数向往灯塔的追光者,他们无视苍穹巨变与人间疾苦,他们在嘲笑与癫狂中走向穷途末路。这一年实属不易,许多人和事物在这一年成为我们的记忆,永远留在了过去;许多人和事物成为我们的榜样,为我们所追随和学习。没有哪一年如今年这般光怪陆离、匪夷所思,也没有哪一年如今年这般转瞬即逝,却又能让人们回看一年之种种时备有罄竹难书之感。再见,2020;你好,2021。 ※   ※   ※ 在海上 / 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 / 万颗的明星![1] ※   ※   ※ 2020 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便是新冠疫情的大爆发。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却是一种白天鹅事件。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纳西姆·塔勒布为「白天鹅事件」做了明确定义:确定性极高且最终会发生的事[1]。的确,无论是 WHO、WEF[2]、CEPI[3] 还是比尔·盖茨等个人都多次警示人们爆发大流感的风险[4]

By alexinea
社区的责任与挑战

社区的责任与挑战

这是一篇聊社区的责任与挑战的文章,尽管发表在「茶叨」公众号,主要讲的却是 .NET Core Community 的故事,是接下来两个月社区系列文章的总起——在接下来两个月中,我将在「茶叨」公众号中启用「茶有聊」专题,与大家聊一聊我认为的社区,并在「NCC 开源社区」公众号中发表多篇《NCC Story》,与大家分享社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一路走来背后的故事。 2020 年是个魔幻年份,好多我们不曾料到的东西在这年里集中出现,对于 NCC 来说也是如此。作为这一系列文章的总起,让我们从头开始认识一下 NCC 吧。 NCC 全称 .NET Core Community,是一个以 .NET 为主要技术栈的开源技术社区,她是民间自发成立的非官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区,她是由 5 位联合发起人发起、近百名 .NET

By alexinea
战疫(八):降旗,是为前进作序

战疫(八):降旗,是为前进作序

春天,万物复苏,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这个国家正从停滞中逐渐恢复活力。 清明,这个节气与节日同名的特殊日子,国家公祭日,共和国为牺牲在抗疫的烈士们和因新冠失去生命的全体同胞降旗志哀。 这三分钟的默哀,如同三千年之久,自元月至今的种种回忆化作千丝万缕道思绪萦绕在心田,那有名与无名的逝去者们在冥冥间与我们交融,悲其所悲,忧其所忧,叹其所叹。 这三分钟的默哀,又如三秒般短暂,我们低下头颅,肩上承载着逝去者们的生命之重;倏而又仰起头,迎着阳光,必不负逝去者们的遗愿,使这腌臜病毒肆虐的每一寸土地重复昔日的繁华。 这三分钟的默哀,浓缩了我们三个月来的所有情绪。我们曾经忐忑不安,曾经怀疑而悲愤,曾经误解过、理解过与谅解过。曾经因为一条微博求助而愤怒又怜悯,曾经因为口罩被截胡而痛骂大理没道理,曾经因为谣言的此起彼伏而自发科普与辟谣。 我们曾在微信群中相互交流防疫经验,交换稀缺的防疫物资的购买链接。我们真相与谣言之间寻觅着有用信息,并挺身而出对谣言说不。我们共同对抗阴谋论者们的嚣张,并拒绝与极左分子为伍。我们共同粉碎媚外美分们的虚伪,并对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这是个混乱的年代,信息洪流冲刷着我们的

By alexinea
战疫(七):新冠病毒的名称与其它

战疫(七):新冠病毒的名称与其它

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正式将新冠病毒(2019-nCoV)命名为 SARS-CoV-2 [1],这一名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将新冠病毒取这个名字是对中国的抹黑(2003年非典病毒叫做 SARS),也有人强烈建议要求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改名,当然也有人强调不要对 SARS-CoV-2 污名化。 本文所列的关于病毒命名的信息,均为研究人员基于自身专业和研究进行的观点,因此它们可能相互矛盾或与随后的研究新发现不一致。本文试图将这些信息索引起来,以资各位读者自行参考。 1、 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在当日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在国家卫健委官网中明确表示,这是“暂命名事宜通知”。 2、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初将新病毒临时命名为 2019-nCoV,并于2020年2月11日将 2019-nCoV 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即「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

By alexin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