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019

再见,2019
bye-2019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普通的年份了。这一年,万事万物仿佛都正按它们预设的轨道前进,无法挣脱既定命运的束缚,选择成为一种奢侈,身后的压力迫使我们加速前进——在给我们铺设的轨道上——仿佛我们都是有这人设限制的故事中的配角,不带主角光环,却时时刻刻被用来衬托主角的「伟光正」……

没有比二〇一九年更平凡的年份了。没有太多的好消息,也没有太多的坏消息,无悲无喜,无殇无悦。这一年过得很是匆忙,年初到年末,时间就像被偷走,仿佛我在昨天才刚搁笔写罢二〇一八年的总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年注定是过渡的一年;但从更恢弘的尺度看待这一年,却又注定了这一年将是转折的一年。互联网行业自寒冬走向深冬,一切百废待兴;华为遭遇包围并主动发起多次反围剿……这一年之所以「匆忙」,是因为发生了太多的重要事件,它们中的每一个都足够大书,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成为宏大叙事的素材,成为市井小民们津津乐道的极佳聊资。

我们来到了这「普通」的年份,看到了「平凡」的故事,记录下彼此的「匆忙」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

十年前,当成龙站立在人民大会堂的屋顶上,用那特有的港普唱出这首《国家》时,我们刚经历了汶川地震、世纪奥运,准备迎接来年的上海世博会。

一转眼,十年逝。

十年后的我们可以嘲笑十年前的自己有几多幼稚,十年后的世界较十年前也有了几多变化,便以吴晓波《激荡十年》为例:

「互联网经济的技术变革周期结束,阿尔文·托夫勒所定义的“第三次浪潮”谢幕,“杀龙青年”长出龙鳞,成为新的巨龙统治者,信息化革命的推动力日渐式微,而新的产业变革仍在黎明前的暗黑通道之中,全球经济出现了以通货紧缩为共同特点的产业“空窗期”。」

若以海军舰船的新下水吨位来计算,我们似乎有望以一个五年计划便赶上西方百年海军……

我们可以清晰发现这十年来的巨大变化, 新生事物戏法似的以赶超雨后春笋的速度出现在我们面前 。科技的发展令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发有意思,科技的发展同样令我们缩短了与世界的距离。我们看到了许多地方的动乱,道路被火焰所覆盖,天空里弥漫着战火与硝烟,人们为了生存冲向通不归的险途……我们发现,如此陌生,如此熟稔,仿佛我们的历史在他处重演……

我们终究是有血有人的活生生的人。当我们得以在远离战火的净土回顾这一年的时候,当我们有幸在远离纷繁杂乱世界的地方远眺时,和平与安宁显得如此宝贵,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如此近距离。

如果说用旋律来总结这一年,我会选择那承接着过去与将来的《钢铁洪流进行曲》与坚持以真理服人的《东风浩荡进行曲》。

如果用几个字来形容这一年,我会说:

「如您所愿。」


我寻遍了漫天星空,
在这星辰大海中,
再也找不到,
比你更亮的星。

如我所愿,我找到了她。当她出现在了我的世界里的时候,她便成为了我的世界。我至今无法解释我们是如何相识的,是偶然间的一次思维的碰撞,还是曾共同讨伐过思想的异端。我们隔空相约某部电影,两个剧院彼此间的距离有几十公里。不久后我们彼此的距离便从几十公里缩小到几十里面,在同一个剧院里看同一部片子。

我们的故事便由此展开,我或者她时常不按常理出牌,惊喜成为彼此之间的乐趣,等待成为彼此间的羁绊,我们牵手,我们拥抱,我们一起淋雨,我们一同踏青。我们走上那条小路(见《变换着阴影的路》),告诉她路边每棵树的来历;我们游历在楼与楼间(见《朦胧深处的楼》),共享学生时代彼此的紧张与期待。

我紧张你的紧张,你期待我的期待。我想搂着你,看那繁花似锦的世界,川流不息的大河,日夜更替的天空,变幻莫测的云彩。

你说你爱雨天,你爱看云朵。

所以我爱雨天,我爱看云朵。

我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牵住了你的手,让你抓住了我的心。


友人小 Y 的求婚早于我,本想让我见证他的求婚,不料却并未在那天求婚。他请了一个长假,带着他的女朋友穿行在多个城市间。来到上海的那天是某个工作日,下雨。我匆匆赶到人民广场,在南京大排档里占了个座。

其实我本想选择一个沪菜特色的餐厅,但想来想去愣是没找到合适的,又不想去吃火锅或其他地方菜系,于是还是选择了南京大牌档,并安慰自己「上海的南京大牌档多少是本土化了的,口味经过了改良」……

小 Y 给我的感觉是特别认真——做事认真,写字认真,最为重要的是,他交朋友也格外认真——这是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我不了解他的过去,我对他的「认真」格外好奇,他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究竟经历过什么事情,才会让他如此格外「认真」?在这一天,我得到了答案。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少年的你》中发生的故事并非全然虚构,原来新闻里的校园霸凌事件离我是如此接近。原来那些霸凌事件不仅现在有,过去也有;不仅城市里有,在农村中更是常见。

我静静地听着小 Y 的故事,从他的出生、小学、初中一直到工作,我深深被我眼前的这个男人所震撼,世间奇男子甚多,而我眼前正是其中之一。

我说,你今天把这些事告诉了我,说明你已经走出了那些阴影。

我见证了友人阳光般的面容,阴暗的过去未能将他打倒,却留给他「守护」与「鼓励」的真谛——这就是「此刻」的力量。

「此刻」的力量源自「过去」,而作用于「未来」。我们时常要向后看,不忘记自己从何处而来、初心何在;但我们更要向前看,那是我们追求所追求之物、向往所向往之地的方向。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原来《少年的你》中发生的故事并非全然虚构

黑暗的世界终究会存续光明,艰难的岁月里必回迸发希望的火苗。

今年社区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年初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各地区社区的联络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二件事是苏州地区社区的成立,以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唤起人们的自信;第三件事则是年末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 .NET Conf,虽然此次大会在技术含量和内容上乏善可陈,但在 .NET 社区的发展史中应有一席之地。

我很荣幸地参与到了这三次活动之中——提议采用联席会议制度驱动各地社区的发展、作为外地嘉宾参与苏州社区的成立,以及作为 .NET Conf 筹备组的一员为大会的召开添砖加瓦。

国内的 .NET 社区始终处于一种奇妙的艰难的状态之中,很难讲这种状态的始作俑者是什么,这种状态更多的是来自于各方面——来自社区内部和外部——的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所产生的。

我曾与友人谈及社区现状,我说现在的社区状态是「表面繁荣,实则一潭死水」。友人反问我「社区表面是繁荣的么?」我竟无言以对。我们都觉得现在的 .NET 社区正逐渐走向一种危险境地,流于形式,空有繁荣,徒有躯壳,实则缺乏足够的驱动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联席会议制度的运作止于官网的发布,联席会议的联络群逐渐演变为广告和各家公号文的转发之地,不再有实质性的运作,以至于年底负责驱动 .NET Conf 的来自 PyCon 的 Cynthia 辛竟不知有 dotnet-china 和 .NET 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的存在,还在为选择谁为大会的「主办方」而伤脑筋。

今年的 .NET 社区要远比往年更热闹,而这热闹背后的冷静思考则更显得难能可贵。


摒弃功利,大事亦然,小事亦然。

在没有可以追求阅读速度与阅读数量的前提下,今年我共阅读完一百三十五本书,有十本计划中的书未能读完。有人问我哪有时间能读这么多书,我反问自己——这些书算多么?

前几天在图灵社区里看到一篇帖子,大概是讲如何快速阅读一本书,如何让你每年阅读上百本书的。我很反对这类功利性的阅读和挑书技巧,就像是选择 P2P 发家致富一样,遗毒无穷。

我曾在去年批评过「书单」,我说「看病讲究对症下药,读书也是如此」。每个人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消化知识的能力都是不同的,前者回答了为何反对「书单」,后者则回答了为何反对「功利的阅读和挑书技巧」。

挑书的技巧其实是有经验的累积性的,通过作者、出版社、目录、序跋、纸质,甚至是封面的设计来迅速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这需要经年累月的积累,绝非旦夕之间便能掌握的。我可能会在十几秒之间判断某本书是否值得一读,也可能在半小时后依旧无法判断某本书的价值。挑书本无技巧,唯手熟尔。

阅读的技巧则更无可挑剔,针对不同种类的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初衷而挑选的书亦有不同的读法。蒸着吃、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中国烹饪讲究一个「变」字,万变不离其宗。如果拘泥于某些技巧,便会大大丧失读书的乐趣。

如果机械地参考并践行某些所谓「技巧」,那边不是「读书」了,那叫「看书」——你自然也不配叫「读书人」,你大抵只是个「看书的人」罢了。


任何一个当代人欲写作20世纪历史,都与他处理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不同,不为别的,单单就因为我们身处其中……我以一个当代人的身份,而非学者角色,聚积了个人对事实的观感和偏见。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914-1991》


圣经次经有云:

有的人湮没无闻,
 他们死去,
  无人知晓,
   仿佛他们从未来过这个世界一样。

而我,坚持

——我来到,我看见,我记录——

在筚路蓝缕的人生山洞中刻凿出我渺小的印记,

在艰难困苦的苍茫长卷里拓印下我卑微的身躯。


渺小,即伟大。


谨以此文告别我的二〇一九。

新的一年,二〇二〇,一个崭新的起点,我愿与大家一道,走出山洞,直面阳光,享受世界。

Read more

再见,2020

再见,2020

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年份,无数平凡英雄挺身而出,用他们的智慧、力量与身躯筑成一道道新的长城。这一年埋葬了远方的灯塔和无数向往灯塔的追光者,他们无视苍穹巨变与人间疾苦,他们在嘲笑与癫狂中走向穷途末路。这一年实属不易,许多人和事物在这一年成为我们的记忆,永远留在了过去;许多人和事物成为我们的榜样,为我们所追随和学习。没有哪一年如今年这般光怪陆离、匪夷所思,也没有哪一年如今年这般转瞬即逝,却又能让人们回看一年之种种时备有罄竹难书之感。再见,2020;你好,2021。 ※   ※   ※ 在海上 / 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 / 万颗的明星![1] ※   ※   ※ 2020 年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便是新冠疫情的大爆发。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却是一种白天鹅事件。在《黑天鹅》一书中,作者纳西姆·塔勒布为「白天鹅事件」做了明确定义:确定性极高且最终会发生的事[1]。的确,无论是 WHO、WEF[2]、CEPI[3] 还是比尔·盖茨等个人都多次警示人们爆发大流感的风险[4]

By alexinea
社区的责任与挑战

社区的责任与挑战

这是一篇聊社区的责任与挑战的文章,尽管发表在「茶叨」公众号,主要讲的却是 .NET Core Community 的故事,是接下来两个月社区系列文章的总起——在接下来两个月中,我将在「茶叨」公众号中启用「茶有聊」专题,与大家聊一聊我认为的社区,并在「NCC 开源社区」公众号中发表多篇《NCC Story》,与大家分享社区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一路走来背后的故事。 2020 年是个魔幻年份,好多我们不曾料到的东西在这年里集中出现,对于 NCC 来说也是如此。作为这一系列文章的总起,让我们从头开始认识一下 NCC 吧。 NCC 全称 .NET Core Community,是一个以 .NET 为主要技术栈的开源技术社区,她是民间自发成立的非官方、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区,她是由 5 位联合发起人发起、近百名 .NET

By alexinea
战疫(八):降旗,是为前进作序

战疫(八):降旗,是为前进作序

春天,万物复苏,经历了种种磨难后,这个国家正从停滞中逐渐恢复活力。 清明,这个节气与节日同名的特殊日子,国家公祭日,共和国为牺牲在抗疫的烈士们和因新冠失去生命的全体同胞降旗志哀。 这三分钟的默哀,如同三千年之久,自元月至今的种种回忆化作千丝万缕道思绪萦绕在心田,那有名与无名的逝去者们在冥冥间与我们交融,悲其所悲,忧其所忧,叹其所叹。 这三分钟的默哀,又如三秒般短暂,我们低下头颅,肩上承载着逝去者们的生命之重;倏而又仰起头,迎着阳光,必不负逝去者们的遗愿,使这腌臜病毒肆虐的每一寸土地重复昔日的繁华。 这三分钟的默哀,浓缩了我们三个月来的所有情绪。我们曾经忐忑不安,曾经怀疑而悲愤,曾经误解过、理解过与谅解过。曾经因为一条微博求助而愤怒又怜悯,曾经因为口罩被截胡而痛骂大理没道理,曾经因为谣言的此起彼伏而自发科普与辟谣。 我们曾在微信群中相互交流防疫经验,交换稀缺的防疫物资的购买链接。我们真相与谣言之间寻觅着有用信息,并挺身而出对谣言说不。我们共同对抗阴谋论者们的嚣张,并拒绝与极左分子为伍。我们共同粉碎媚外美分们的虚伪,并对冷嘲热讽不屑一顾。 这是个混乱的年代,信息洪流冲刷着我们的

By alexinea
战疫(七):新冠病毒的名称与其它

战疫(七):新冠病毒的名称与其它

2020年2月11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 ICTV 正式将新冠病毒(2019-nCoV)命名为 SARS-CoV-2 [1],这一名称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将新冠病毒取这个名字是对中国的抹黑(2003年非典病毒叫做 SARS),也有人强烈建议要求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改名,当然也有人强调不要对 SARS-CoV-2 污名化。 本文所列的关于病毒命名的信息,均为研究人员基于自身专业和研究进行的观点,因此它们可能相互矛盾或与随后的研究新发现不一致。本文试图将这些信息索引起来,以资各位读者自行参考。 1、 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在当日的「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为“NCP”。在国家卫健委官网中明确表示,这是“暂命名事宜通知”。 2、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初将新病毒临时命名为 2019-nCoV,并于2020年2月11日将 2019-nCoV 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式命名为COVID-19,即「2019年冠状病毒疾病」

By alexin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