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者》:关于隐私、便利与安全

2020-02-25 18:28:13 读书 1,958

这两年可谓是「法医秦明」这一大 IP 的丰收年,先是同名网剧的热播,随后是同名电影相继开拍,最近还能看到几部质量一般的网大上线。法医秦明火热的那段日子(大约三四年前的样子)正好是推理作品改编为网剧/电视剧上推理探案作品的一波热潮,以至于从未涉足写作的江宁婆婆也出了本《江宁探案集》,讲述了民国李英雄探事社的王江宁的冒险故事。

与紫金陈《追踪师》中专业人员协助警方,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地追踪,最终追出真相的设计不同,法医秦明的《偷窥者》是从一个法医的视角去观察案件,因此会显得更为细腻和真实,而法医的视角也足够新鲜,鲜有同类作品能与真实身份便是法医的秦明本人相媲美。

《偷窥者》主线剧情讲述的是这么一个故事,自学成才的网络高手丁某响和洗碗工陶某花结婚后因生活琐事争吵,因命根子被陶某花踢中而心生障碍,从此不举。后来丁某响无意中发现自己在偷窥其他女性时性功能能恢复正常,从此走上不归路。

江宁婆婆的《江宁探案集》与法医秦明系列(1-6)

《偷窥者》与《追踪师》两本书的出版,以及更早些时候的美剧《尾行者》,无不都在告诉我们这么一个事实:尽管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巨大便捷,但同时也会带来许多负面的烦恼。如果我们不对此作出限制,缺失自我保护意识,那么我们损失的可能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甚至有可能会威胁到我们和我们家人的人身安全。

这并不是什么危言耸听,中国新闻周刊前几天便揭露了偷拍第一大案背后的庞大黑灰产业链 [1]。这个主要由 APP 开发、硬件生产和代理销售三部分组成的产业犯罪链条离我们并不遥远,当年被五花八门山寨手机推向热搜的华强北这一次则成了针孔摄像头的集散地。

2018 年,百度的李彦宏 [2] 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创新引领未来”专场论坛时公然鼓吹「牺牲隐私论」:「人们在便利和隐私之间,会选择便利」——在我看来这是可耻的。在民众尚未意识到隐私泄露会带来多大麻烦的时候,大厂和服务提供者汲取到了大量隐私福利的同时竟大言不惭地吹嘘「民众为了便利愿意放弃隐私」,就像是一千七百多年前与晋武帝斗富的石崇——比皇帝富有又如何,还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反观一些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民众对于自己隐私的保护似乎走到了另一个极端。“9·11”事件之前,要美国人同意将自己置于监控摄像机下(即在政府办公大楼、购物中心、地铁、体育场馆里随时随地受到摄像机的监视)那似乎是难以想像的事(而在我们看来这都不是个事儿)。

不过凡事都有「真香」。过去 20 年来,英国人却一直在这样的安防监控环境中生活,因为英国人早就体验了恐怖分子给他们带来的恐惧 [3] ——恐怖组织爱尔兰共和军 [7] 于 1993 年和 1994 年在人口密集的伦敦金融区引爆两枚炸弹,那两次恐怖事件促使政府在该城的 8 个入口处安装了闭路电视摄像机。1994 年英国还只有 79 个城市的市中心安装了闭路监控系统,四年后这个数字达到了 440 个。

便利、隐私和安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部蹩脚的偶像剧。便利和安全之间,我们会选择安全(高铁车站进站前的人脸识别,又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在隐私和安全之间我们会选择折中(街上可以安装监控,但厕所不能),在隐私和便利之间,我们却不得不做起「二选一」的必选题。

一个小小的 APP 却需要十几种权限,从存储文件到读取通讯录 [4],匪夷所思。

另一个例子,我和女朋友用 iPad 边看优酷视频边聊要买某样东西,第二天我的安卓手机淘宝 APP 的 Timeline 上就出现了那样东西的推送,而更匪夷所思的是今日头条APP中那样东西竟也出现在了京东广告之中。原本应该是方便购物的设计(随时获得用户的需求)却显得有些霸道(没有明确说明,也没有任何开关),天晓得它们偷听了我们多久、听了多少 [5]

大数据+人工智能,大厂们通过触及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渠道获得我们的真实喜好加以研究分析,以便更精准地营销,把我们的一切扒光,看得透透的。我们就像是一个个透明人,在这个大时代裸奔,我们的身份信息被无数次泄露和利用,连我们的交流谈话都被加以分析,从中挖掘可兹利用之物。

大时代下,个人信息的安全与个人人身安全同等重要,需要被每个人重视。科技使人与人的连接变得紧密,人们相互触达彼此的距离变得更短,当我们相互交换价值时如何保护好自己和他人,将是我们的必修课,也将是我们下一代的《生活101》[6] 中的一部分。

2020 年 2 月 25 日,于上海

题外话

我们作为「个人」很难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因为比起人身安全,个人信息的安全取证更难、成本更高,也很难通过「举证责任倒置」的方法让大厂和基础设施服务提供者证明自己没有窃取(即违背用户意愿地获取)个人信息,尤其是「二选一」更显得是用户主动将隐私信息送上了门的。

当大厂和基础设置服务提供者因技术问题大规模泄露数据时,有义务为个人消费者保证个人隐私数据安全的厂商却未必会给予个人消费者赔偿——数据泄露时,厂商是利益受损方,但最大的输家还是最终的个人消费者。

我们从蒙昧中走来,我们解决了族群的存续问题,我们用核武器和国际机制维持了国与国的安全,我们用法律保障了人与人的人身安全。我们正对着前方——未来,作为个人隐私信息的宿主——我们,在大时代下如何「保护好自己」,值得我们所有人探索与思考。


参考资料

  • [1] 偷拍“第一大案”背后:色情视频网站根据内容与清晰度明码标价,中国新闻周刊,2020 年 2 月 23 日
  • [2] 李彦宏:中国用户在很多情况下会愿意用隐私换便利,2018 年 3 月 27 日
  • [3] 为安全零隐私?英 250 万部摄像机监视民众,中国安防行业网,2013 年 3 月 1 日
  • [4] 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用隐私换便利 央视怒怼:谁说的,央视新闻,2018 年 3 月 28 日
  • [5] 手机 App 是否在偷听我们说话? ,钛媒体,2018 年 12 月 29 日
  • [6] 101 课程一般指的是入门课
  • [7] 臭名昭著“爱尔兰共和军」的来龙去脉,重庆晨报,2020 年 1 月 9 日
茶叨AlexineaTalk

一个有意思的公众号

1 条评论

  1. 很难想象到底偷听了多少!
    我现在在忙着各个平台注销账户,估计也是无用。有关部门就应该查查那些真假注销。

发布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